自2006年全市擂响新农村建设战鼓至今,我市先后有两个村被确定为省级重点示范村,25个村被确定为省级示范村,145个村被确定为省级试点村,有两个乡镇被确定为全省新农村建设整乡推进乡,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,我市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。
现代农业建设进程明显加快。2009年,全市粮豆薯总产量由2005年的62.4亿斤增加到95.22亿斤,增长了52.6%。2009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3327元提高到6086元,增长83%,收入水平居全省第四位,试点村人均纯收入平均每年比非试点村高近10个百分点。增长最快的是省级试点村同江市八岔村,固定资产达到1000多万元,比2005年增长24%,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70多万元。
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强。2006至2009年,全市通上水泥路乡镇由2006年前59个增加到71个,通上水泥路行政村镇由2006年前358个增加到886个,分别增长20.4%、150%。全市通上水泥路乡镇和村分别占全市乡镇和行政村总数的100%和92%。首批省级试点村100%完成通村公路建设,100%完成村内路主街硬化。2006至2009年,全市有284个村、19万农民吃上了自来水,其中试点村全部安装了自来水,自来水入户率达95%;全市农村住房砖瓦化率达到75.44%,比4年前提高了7.5个百分点,特别是郊区四合村改造、东风区农家村整体搬迁、敖其村新村规划和建设等,使农民生产生活环境实现历史性跨越。
农村社会事业明显进步。全市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达到98.4万人,参合率达到95.52%。市本级所属乡镇及富锦市列入全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,农村低保标准由900元提高到1200元,农村低保户达到4.3万户、11.2万人。农村中小学D级危房全部得到改造。免除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。全市农村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%,小学毕业生升初中入学率达到100%。全市农村五保户分散供养标准从每年1200元提高到1600元,集中供养标准从每年1500元提高到2200元,集中供养率达到31%。
农村基层组织战斗力、凝聚力明显增强。在全市834个村推行了新型民主治村模式,在123个村开展了“百部联百村”活动。省级试点村被命名为“五个好”先进党组织,80%以上的省级试点村达到县级以上文明村标准,95%的试点村达到平安乡村建设标准。桦川县探索实施了党员联系村民代表制度,即每名党员联系3至5名村代表,按照“简便、灵活、实效”的原则经常开展组织生活、走访谈心、调查研究等联系活动,每名党员为联系对象办理一至两件实事。去年,全县党员已联系村民代表6850名,为村代表办实事、好事13560件,把党的关怀和温暖送到每位村民代表的心中。
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。普遍开展了以“三清”、“四改”、“四化”为突破口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活动,彻底治理农村不良现象。各村屯通过村民代表会议制定了维护环境的村规民约,规范村民行为,形成文明、健康的生活方式。建立了领导包片、乡干部包村、村干部包街道、党员和村民代表包户的“四包”责任制。同江市去年投入资金332万元进行环境卫生整治,还投入资金65.6万元,对各村屯安装监控设备,进一步保障了村屯安全。如今,全市试点村初步实现了绿化、美化、净化、亮化。
农民精神面貌明显改变。普遍开展了以“改陋习、树新风、塑形象”、“八荣八耻”村村通和“美德在农家,和谐在我家”城乡家庭联动主题实践活动及“文明村镇”创建、“十星级文明户”创评等活动。极大调动了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热情,广大农民能够积极、主动的参与新农村建设。东风区在全市带头开展“邻居节”活动,以“金色田野”农村文化活动为载体,组织各级专业、业余艺术演出团体在乡间进行各类演出300余场,观众达几十万人次。桦南县农村自发组建了各类“农民小剧团”、“文化活动队”21个,在全县农村开展各类文化活动165场(次),为农民送去了喜闻乐见的“文化大餐”。
|